![]()
本文作者 / 顧 箏
看《菜肉餛飩》,不同的人看出了不同的味道,就像吃餛飩的時候,有人心儀那肥瘦三七分,加上了新鮮本地薺菜的餡子,有人覺得那加了豬油、紫菜、蛋皮蝦皮的湯調得真好。
01
在電影院看《菜肉餛飩》的時候,周圍有爺叔阿姨們環繞立體聲般的歡笑聲,像實時的彈幕——“哎喲,大紅棉毛褲”,“兒子曉得要敲門了哈哈哈”……
![]()
老汪家的客廳場景
但也有阿姨在看完電影后哭出了聲,對兒子說:“我哭是(因為)心里向蠻難過的,這就是我的寫照。但是我沒看到過你爸爸,我腦子都是你爸爸,到現在也是你爸爸,但是我從來,十幾年我做夢從來沒做到過你爸爸。”
編劇金瑩在采訪中向我們解讀了作品中的各個層次:
“一個老人,妻子去世后,去給兒子相親,這種動力讓他覺得生活充實了一點,這是表面的一個故事。
再里面一層是講兩代人的代際沖突和解,可能年輕觀眾比較有共鳴,這個也是我想說的,因為我曾經也是那個結婚了以后去父母家吃飯,然后一邊跟他們吃飯,一邊還是忍不住看手機回微信的這么一個人。
再然后,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,請你不要輕易定義我的人生。
還有一層,那就是說一個人,他的內心有兩種聲音,他一直在分辨到底哪個是真正的自我,這個過程其實也很動人,就在尋找真正的自己。”
![]()
金瑩(左)接受采訪
所以不同主演對電影有不同的理解,在讓大家分享最愛的一句臺詞時,飾演老金的阿慶爺叔說是他和老汪說的那一句:“儂不要和花草白相,儂要跟人白相”。
飾演老汪的周野芒說的是:“我就在想,假如說毛病看好了,我就看不到儂了呀。”
飾演妻子素娟的潘虹最愛的是:“謝謝你,給了我一個完整的人生。”她也在電影發布會上動情地說了自己的感觸:“很多人呢沒有看到愛情老了的樣子,但是這部戲告訴大家,咱們要努力,要加油,我們都應該看到愛情老了的樣子。”
02
愛情老了的樣子是什么?
策展人張薏覺得自己看到了,在籌辦展覽收集展品的時候,她首先看到這封信。開頭是:“小妹你好!這次到崇明東灘,我們見面了。護理員問你‘誰來了’,你搖頭說不知道。我說:‘我是俞敏,是你老公’,你拉著我要我坐在你身邊。”
這是1950年出生的俞敏寫給他同一年出生的妻子趙齊的信。在迄今75年的人生中,他們倆已經認識60多年了,因為雙方母親在同一所學校教書,所以俞敏和趙齊小時候就認識,兩家也常串門,互相借書借唱片。
![]()
俞敏趙齊很小就已相識
談戀愛,是要到1974年了。在俞敏說來,是一種機緣巧合,因為那個時候趙齊從江蘇大豐農場調回了上海。正好都到了年齡,正好都在上海,就有了談婚論嫁,日子往后走的可能性。
談了一年戀愛,兩人結婚,再一年后,女兒出生,這之后的生活,就像這座城市中很多的普通夫妻一樣,忙工作,忙孩子,退休后兩人一起旅行。
![]()
兩人結婚照
俞敏覺得不對勁是在2014年,一群人一起出去吃飯,趙齊出去上個廁所后找不到回來的路了。去醫院檢查,確診阿爾茨海默病。
這之后的日子,一直都是俞敏照顧趙齊,等到2022年他自己查出肺腺癌做手術后,才不得不把趙齊送去了養護機構。
現在的養護機構在崇明,他會在醫院配好藥,坐上公交車把藥給趙齊送去,也是去看看她,陪陪她,即使她已經不認識自己。
采訪的時候,俞敏一張張給我翻看他們的照片,年輕時的老照片,退休后的各地旅游。
“我們算是有過自己退休后的黃金十年,跟著黃浦騎游隊朋友們大巴自助游中國,她說云南貴州最好玩。”
到了旅行后期,趙齊一刻都不能離開俞敏,一不看到他,就會“俞敏”“俞敏”地叫,那個時候應該已是出現了發病癥狀,她的記憶在慢慢消失,內心充滿了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。
![]()
退休后,兩人常常一起旅行
別人看到的都是俞敏對趙齊的照顧,但俞敏卻在采訪中說到了趙齊對他的照顧。
2000年,俞敏下崗了,但趙齊并沒有要求俞敏和自己同樣再就業。她靠自己在路上搭訕,幫俞敏找到了騎游隊。“她知道我歡喜白相,有一趟在路上看到人家騎車,穿著紅馬甲,插個旗子,她就問人家。都靠她幫我打聽認得,后來我就和他們出去玩。”
“很深很深的情感,最后就化成了一句最樸素的祝福,祝吃得下睡得好。”張薏看到了信的結尾。
其實除了這句俞敏對趙齊的祝福外,還有一句是他對他們兩人的祝福:“希望你我都能茍延殘喘,多撐一點時間。第一目標是活到全國平均壽命(76歲)。第二目標是活到上海平均壽命(83歲)。以后就不多想了。”
03
愛情老了的樣子是什么?
我覺得自己常常看到。除了在采訪中聽到俞敏趙齊的故事外,平時上海街頭的隨機采訪中,我也常猝不及防地被塞一嘴狗糧。
中秋節前去光明邨門口采訪,遇到了老馮,他走出店門,步履飛快,我一路追著他跑到了成都南路上,才把他截停。
![]()
老馮排了5個小時買月餅
當時的選題是,老馮很干脆,“老婆。”
“老婆生毛病,困在床上,前天講了一句話:幾年沒吃過光明邨月餅了。我講:要吃么便當,我幫儂去買。”
老馮的愛人得腦梗五年了,“腦子清爽,人不好動。現在稍微房間里好走走。伊講出來么,我總歸要買呃。小人也少,只有一個女兒,上班的。總歸我出來買。”
老馮當天早上8點半從家里出發,9點到達。一看,隊伍已經排到淮海中路成都南路轉角了,但他沒有望而生畏,“沒啥。阿拉退休了,沒事體做。平時也就外面吃吃茶。今朝出來買,就準備好了。”
最終老馮排隊排了5個小時,才買到了鮮肉月餅。買到之后,他還去熟食柜臺看了看。
“我想看看有啥物事伐。阿拉老婆不好吃,伊有糖尿病、血壓高、腦溢血,很多東西不好吃。我看了看,問了問,都甜的,不好吃,算了不買了,我買了害伊了。”
他覺得月餅沒關系,“這個(月餅)是咸的,(對糖尿病)不要緊。伊也吃不多的,伊嘴巴饞呀,伊講了一句么,我像接了圣旨一樣的。”
04
愛情老了樣子是什么?
其實就在日常生活當中。
上海的菜場里是的,這也符合大家對上海男人“買汏燒”的傳統印象。
![]()
菜場的買菜爺叔們
我們曾經在早上的菜場采訪了很多位拎著塑料袋的爺叔,除了滔滔不絕自己的買菜經外,他們也說出了自己家庭內部的家務分工。在他們買菜的時候,“阿姨在家干什么”,爺叔們統一回復:汏衣裳、晾被頭、汏汏弄弄……
雖然他們會總結為“這是女同胞的活”,但他們并沒有對“女同胞的活”不敬的意思,真正想要表達的是“女同胞的活也是很多的,那些活我做不來,她們很‘強’”。
在家務這件事上,男女有明確的喜好和能力區分,根據各自特點分配好活,才能和和美美地過到銀婚、金婚。
上海爺叔悟到了這個道理。
在北盛路菜市場采訪到的其實不愛買菜,他覺得買菜是樁傷腦筋的事情。妻子和老羅不太一樣,喜歡買菜,兩人平常是一個買菜一個拎菜。
![]()
老羅愿意幫妻子拎菜
“這么熱的天,拎著重來兮,不舒服的。我講儂買好,我來接儂就可以了。我買菜快,伊買菜要細挑,那么伊慢慢兜,買好了打電話給我,我再來拎回去。”
“這個就是老夫妻一道走過來,互相照顧是正常的。人要有感恩心,伊以前一直照顧我,我上班辛苦,伊全給我弄好,我回來吃現成的。”
上海人其實是不輕易說愛的,甚至在上海話中都沒有直接說“愛”的方式,要用“歡喜儂”、“吃死儂”來迂回表達。
而在年紀老去的爺叔阿姨身上,可能連這種迂回都沒有。但你能從他們身上看到愛情的樣子,因為有這些日常行動。
金瑩笑著說,她看到小紅書上有博主老媽已經發話讓老爸向電影里的老金學習,“去光明村邨隊、買蝴蝶酥排隊,自己自覺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