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末的劇集市場,“唐詭當道”。
11月8日,《唐朝詭事錄之長安》(第三季)回歸后,愛奇藝站內熱度迅速破萬,豆瓣開分8.1。此前,2022年的第一季是8.0分,2024年的第二季為8.6分,一個原創IP,三部曲,季季高分,這在當下的內容行業已屬稀有。
但更深刻的變化發生在觀眾不輕易看到的地方。第二季開始后,《唐朝詭事錄》(下稱《唐詭》)不再停留在劇集本身,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進入更多角落,橫屏短劇和豎屏微劇補足世界觀,VR沉浸劇場讓觀眾走進長安街巷,盲盒、手辦、美妝、飲品把劇中的符號帶入日常生活。
人們逐漸認識到,《唐詭》是一種能夠觀看、體驗、收藏、進入的文化形態。
背后是一套由平臺長期推進的內容系統,而這套系統以全鏈路開發為核心。世界觀提供方向,平臺能力提供動力,創作者的表達與技術和商業能力共同累積,形成一個可擴容、可迭代的內容生態。
我們總在談“IP宇宙觀”,但很多時候,只有模糊印象,沒有清晰定義。《唐詭》確實建立起一個持續擴展的內容體系,但這個體系的邊界、結構與能量來自哪里?這個所謂的“唐詭”宇宙,應該如何準確理解?
01
把“內容地基”打得很牢
觀察《唐朝詭事錄》,讓人印象深刻的,是它在“古裝懸疑”的領域找到了獨一無二的定位。
編劇魏風華形容它是“二樓美學”,介于傳統古裝劇和架空仙俠劇之間——一樓是大家熟悉的歷史還原和宮廷權謀,三樓是高度架空的仙俠奇幻,而二樓,就是現實的歷史中生發出的奇異和懸念。
定位決定生態位。這里有真實的唐代風土人情、繁華的長安街市,也有帶著東方志怪色彩的冒險與懸疑。風箏飛得再高,線還系在歷史與文化之上,這是《唐朝詭事錄》的底氣所在。
這種底氣體現在人物塑造上也尤為明顯。魏風華不喜歡用“塑造”去形容人物,他更愿意說“擦亮”。每個角色本身已經存在,只是編劇要把他們的光亮點出來。
雙男主盧凌風和蘇無名構成穩定的核心,而六人小分隊的結構,讓每個單元人物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側面故事,他們的人生像唐朝的街巷一樣,有曲折的小道,也有寬闊的大街。觀眾看到的每個故事,只是角色人生的一小截面,但背后是完整的人性與境遇。
![]()
△《唐朝詭事錄》雙男主之一盧凌風(楊旭文飾)
![]()
△《唐朝詭事錄》雙男主之一蘇無名(楊志剛飾)
而“詭”,是這個IP的靈魂所在。它不僅僅是方相面具、機關飛鳥、夢境殺人或者泥俑機關,更深層次的是映射人心的復雜和幽暗。
蘇無名的一句話說得好:“這世上既沒有神也沒有鬼,只有裝神弄鬼的人。”
這些志怪元素既推動故事發展,也讓觀眾感受到人性的深度。即便如此,創作團隊仍保持謹慎,因為,怪獸元素雖然吸引眼球,但過多可能沖淡了唐詭本身的氣質。如何在懸疑與奇詭之間找到平衡,是每一季創作的核心考量。
結構是支撐內容成型的骨架,一副好骨架會有一副好皮囊,一副好結構會讓劇情節奏緊湊有序。對于《唐朝詭事錄》來說,它吸引觀眾的一個點就是敘事結構,而從層層包裹的故事節奏中,我們可以看出整部劇的IP戰略意識。
每一季、每一個單元的案件都是獨立的,但又與整個宇宙相連。第一季為觀眾鋪設世界觀,第二季深化人物關系與歷史氛圍,而第三季正在嘗試更大膽的敘事形式和人物沖突,形成一種“內容梯度”,既保持觀眾熟悉感,又不斷提供新鮮感。這種從小到大、由淺入深的內容積累,使得《唐詭》逐漸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內容生態。
三季作品的導演則在鏡頭和視覺上強化“詭”,從妝容、服化道到小道具,都在講述一個充滿異樣氣息的唐朝世界。這種精致和統一的審美,讓IP不僅是故事的集合,更是一種可感知的品牌風格。
可以說,《唐朝詭事錄》真正厲害的地方在于,它先把“內容地基”打得很牢,故事扎實了,世界觀立住了,人物有了厚度,后面的商業化、衍生開發才有東西可以往上長。
02
理解“唐詭宇宙”的IP邏輯
深入研究《唐詭》后,我們可以看到它的敘事和IP構建潛力呈現出多層次的結構。
第一層是最直觀的主角人物線,通過主角的行動把不同案件和場景串聯起來,這層線直接帶動觀眾的情感代入和故事跟隨,是IP最核心的入口。第二層是超脫于主角的案件與勢力網絡,這些涉及唐朝社會、官場權謀、民間傳說的內容,使故事具備了世界觀深度和歷史厚度,為后續衍生內容提供素材。第三層是主題與思想層,潛伏在案件背后的人性、權力、忠誠與命運沖突,為IP增加了文化厚度和長期可討論性。第四層是IP層,覆蓋衍生劇集、短劇、小說、音頻劇、跨平臺互動等,形成可持續的內容生態和商業化布局。進一步延展,還可以加入粉絲社區運營、長期世界觀規劃、品牌合作等更高維度的層級,將IP的生命線延伸至多季、多產品、多載體的全鏈路運作。
將《唐朝詭事錄》的多層結構與漫威宇宙作對比,可以更直觀地理解其潛力。漫威從核心電影出發,逐層拓展支線人物、主題哲理、漫畫、游戲、粉絲社區以及品牌合作,每一層都有明確延展和商業價值。
反觀《唐朝詭事錄》,也具備類似邏輯。它的核心劇集為IP奠定世界觀和人物基礎,案件線和勢力網絡為內容延展提供素材,文化主題增加討論價值,而衍生作品和跨平臺運營則能將觀眾轉化為長期關注和商業價值。
![]()
△《唐朝詭事錄之長安》劇照
第一季《唐朝詭事錄》播出時,導演柏杉、編劇魏風華帶著一套清晰的敘事邏輯,把唐代街市、官場和懸案串聯起來,為IP的世界觀和核心人物關系打下基石。第二季《唐朝詭事錄之西行》把舞臺搬到西域,在保持懸案驅動的同時加入朝堂權謀和地域風情,讓人物成長更豐滿。第三季《唐朝詭事錄之長安》則回到長安,通過八大懸案刻畫盛唐氣象和復雜的人際關系,在制作和敘事上都有明顯升級。
其實,如果把“唐詭宇宙”的構建邏輯拆開來看,它的底層是從最小的信息顆粒往上長出來的。最底層是人物,每一個人物都像是一枚可復用的“IP原子”——他們的性格、動機、行為方式,都是這個宇宙的基本語法。再往上一層,是一個個案件單元故事。案件像是“模塊化積木”,它們既能獨立存在,又能通過人物串聯,可以隨時擴容、衍生、互相勾連。再往上,才是我們平時看到的第一季、第二季、第三季那種“劇季級產品”。
從商業視角看,這是一套從“原子—模塊—產品線”逐層生長的IP工程。唐詭的能量來自它可以不斷拆、不斷拼、不斷擴的結構,這讓它在開發短劇、長劇、衍生品、主題活動,甚至擴展到更大文化想象空間時,都擁有天然的靈活性。
換句話說,《唐詭》是在搭一套可以無限外延的“故事工廠”,觀眾看到的每一層,都是更大IP系統的腳手架。
03
經營一個世界
如果,把《唐朝詭事錄》的成功看成一團被點燃的火,那么,最初的火種來自內容。
但內容只能把火點著,平臺才能讓火往上走,燃出一個熊熊滾燙的IP宇宙。
愛奇藝的做法并不張揚,更像在后臺推進工程。統一視覺,推出穩定風格,持續更新短視頻、幕后影像和角色物料,讓觀眾不只是“看完就走”,而是愿意留下來繼續關注。劇集提供能量,平臺決定它往哪里擴散。
從這里開始,《唐朝詭事錄》對愛奇藝的意義已經超出“一季接一季”。它被當成可以長期經營的內容資產,也是平臺嘗試“全鏈路開發”的一個核心樣本。
所謂全鏈路開發,是讓世界觀成為牽引力,由長劇、短劇、綜藝、線下體驗、周邊消費等多節點形成一個共同呼吸的系統。觀眾不是只在某個時間點進入,而是在多個鏈路中持續停留。
公開信息顯示,“西行VR 劇場”就是這套鏈路中的重要一環。2024年起,北京、深圳、 西安、青島陸續出現《唐朝詭事錄·西行》的沉浸式劇場,六軸動感平臺、熱感風感、交互式機關、真人NPC讓粉絲真正走進了唐朝的空間。青島店在蛇年春節期間,最高一天開到24場,排隊情況持續數周,有觀眾五刷、六刷離場后說“像從劇情里走出來”。觀眾在劇中看到線索,又能在VR里追蹤它,在短視頻物料里討論它,故事變成一張不斷鋪開的地圖。
![]()
△觀眾在《唐朝詭事錄·西行》線下劇場體驗故事
商業側的嘗試同樣水到渠成。官方盲盒在摩點上線后迅速進入熱榜,線下多城聯名的周邊出現售罄;有粉絲把劇里的法器、色調、圖案當作生活符號,聯名美妝、飲品也被快速帶入消費場景。微綜藝《跟著唐詭去西行》則把劇組帶進京東門店,讓觀眾一邊做劇情任務、一邊體驗VR互動,IP從“觀看對象”變成了“參與關系”。
到了這一階段,平臺的策略路線就非常清晰了。用可延展的世界觀作為引力中心,用全鏈路開發打造內容網絡,再通過體驗、消費與互動讓用戶停留在宇宙內部。
接下來微短劇的加入,是這條策略鏈路中的關鍵節點。
橫屏短劇《唐詭奇譚》將在第三季結束后無縫接檔,被視為系列“第四季”;豎屏微劇《唐詭奇譚之長安縣尉》《唐詭奇譚之九重樓》則從支線人物切入,拓展更多情節線索。
微短劇給平臺提供了一個比長劇更靈活的實驗窗口。制作周期可控、成本低、更新快,能在短時間內產出高頻內容,以輕量內容填補宇宙的碎片,維持用戶在多個節點的活躍度,讓IP呈現網絡化特性。
更重要的是,這些節點都在形成“反饋閉環”。當所有鏈路連接在一起,宇宙真正開始運轉,愛奇藝也從“做一個劇”走向“經營一個世界”。